七十年後,一個不一樣的德國
我常常跟我的世界各地的朋友討論當地的時事,說是討論,其實都是我單方面的丟出我狹隘地從新聞上看到的二手資訊,然後聽聽他們怎麼說。 如此一來,我能從他們分享的看法感受中,跳出我的框架,進入到他們的世界中。雖然這都只是代表個人意見,我也無從得知原貌,但對我來說,能夠擺脫媒體,得到第一手資訊,就能夠讓我和那個地方產生連結,可以去想像這個事件對他們生活上的影響。 我曾經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的,而不敢再繼續書寫。因為不管我怎麼寫,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帶著自己的鏡片來解讀跟重新詮釋,我到底又如何能這麼理直氣壯地寫著,認為這就是對的呢? 後來,我才想通,我其實就是在寫故事,而不是在寫新聞報導。新聞報導求的是真實客觀 (在台灣不適用),而故事,就是邀請別人走進你看到的世界裡,去感受你感受到的東西而已。(鎖鏈跟魂結顯示已斷) 來源:http://www.poynter.org/news/mediawire/367477/this-is-why-we-write-stories/ 所以就不用逼自己要全知全能取悅所有人。因為這就是我的故事。 --- 早在希臘危機的時候,我就常把這件事拿出來跟我的德國好友Patrick討論!他對梅克爾非常的不滿意,認為德國明明有能力可以做的更多,卻一直在折磨希臘:「我們就這樣眼睜睜看著一個進步國家一夕之間變成第三世界國家...」 最近跟他聊比較多的,當然是敘利亞難民潮的議題。他在去年12月中來到台灣,四月份返德,剛好面臨到難民事件爆發的期間,他說當他回到德北的村子裡時,發現村裡多了好多「新朋友」。因為到過、在那裏有朋友,所以 我對中東和德國都有特殊情感,自然會主動關注。看到歐洲各國採取了不一樣的策略,也無法二元對立的去評斷「願意接收就是好,拒絕就是無情」。接收難民只是第一步,所有的艱難,都在接收後在每天的生活中去面對。 台灣雖遠,但是我們離羅興亞難民並不遠,而台灣人面臨戰爭而被迫成為難民的機率也不會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低。能夠感受到這些,我才有一個立足點可以來看歐洲的難民潮。我看了許多篇文章,這篇《 如果歐洲難民危機在台灣?》特別讓我有感(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551 )。 我自然也看了好多德國人怎麼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