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汝做郎ㄟ北木,汝丟哉!」(等妳當了父母,妳就知道了!)

弟弟前陣子因為打籃球常晚歸,十一點才回家,我爸常常在門口堵他,一回來就念他。

關於爸爸,都是從弟和媽這邊聽到的。

弟說:「我都26歲了耶,還有門禁。」、「為什麼小弟可以去打棒球 ,我就不能去打籃球。」、「他可以先去睡啊!」

媽說:「爸爸實在偏心,小弟做什麼就不管,大弟就什麼都要管。」、「爸說大弟都把家裡當飯店。」、「我都跟爸說,小孩大了,自己有自己的生活,你幹嘛管那麼多。」

反正雙雙證詞令我一如往常的覺得爸莫名奇妙又難溝通。

上上個月,打了一通久違(這久違是以十年為單位的)的電話跟爸聊,掛斷前,跟他提了這事。

「你幹嘛不讓弟去打籃球。」
「我哪有不讓他去打籃球!」

「阿他去打你就先去睡啊!不要等他咩~」
「他這樣把家裡當飯店像樣嗎?」心裡翻白眼,果然出現經典台詞。

「沒有人把家裡當飯店!他就是去打打籃球,打完偶爾去吃宵夜~正常社交~」
「哩無識(mba)啦!做人的北木 (父母)甘嘸架甘單(有這麼簡單嗎?)嗎?」
「吼~~」顯示為無法溝通。

隔一週,就是臥病在床在家休養的那一個月,我跟弟住在同一層樓。

一天,弟八點多LINE上說他等一下回家幫我看個東西。但我等到了十點他還沒回來,等到了十一點傳訊顯示未讀,等到十二點出頭才回傳快回來了。僅管累,卻也不敢睡。

我突然懂了爸爸等門的心情。

又一週,媽煮了一桌菜,弟沒回來吃晚餐,也沒說。媽有點生氣:

「你弟每次都這樣。」

我突然懂了爸爸說他覺得家被當飯店的心情。

又一次,也是類似,弟沒說不歸,在午夜後才說今天不回家,也沒跟媽說,隔天中餐菜都煮好才知道弟根本不在家。

「哩無識(mba)啦!做人的北木 (父母)甘嘸架甘單(有這麼簡單嗎?)嗎?」」
做人的父母容易嗎?

「等妳做了父母,妳就知阿!」

我想這句話,不是要說,等妳做了父母,妳就知道父母有多累,多辛苦,多擔心,多無奈…不是要讓妳當了父母,才知道我們這些行為都能夠被親情這個框架合理化…而是,他們自己也沒意識到的那句:

「等妳當了父母,才能明白,我有多愛妳。」

所以就算這麼累,這麼辛苦,這麼擔心,這麼無奈,我還是忍不住要等門,忍不住看一眼半夜兩點還透著光的門縫,忍不住要念兩句,然後,在父母身裡千千萬萬遍不知悔改的輪迴。

所以我看懂了每次返家冰箱裡塞滿的新鮮水果,那是爸算好我返家時刻當天早上去市場買的,只為了在晚餐後一聲:「冰箱裡有水果。」就躲回他的小屋。

於是我看懂了為什麼每次回家,看見爸總是坐在店門口的小板凳上,一見我回來,四目不交接的點個頭,就起身躲回他的小屋。原來不管是我回家,還是弟弟下班,他都早算好時辰,一個小時前就坐在那等,什麼事都不做,朝著某方向猛瞧。那塊木板凳,早就被他坐成一塊望子崖、望女崖。

於是我好像有點懂了,「等妳做父母,妳丟哉(妳就知道了)」的意思了。

或許,養兒方知父母「恩」,應該改寫為養兒方知父母「愛」。

——
我在家躺一個月才知道,我媽的故事通常不值得採信,因為她是亂貼標籤大王,而且從小到大一直污名化跟妖魔化爸爸,把自己說成最委屈最明事理的人,但我爸也不是典型父親,跟好爸爸一點關係都沒有。anyway我媽的話,聽聽就好。

我弟的版本只能聽一半,因為他只會說對他有利的。

我爸沒有版本,因為他不會說。

小弟的證詞通常中立,但可遇不可求,因為他只要可以打棒球,就不在意這些。所以常常不知道。

十四歲離家求學,就沒有在家這麼久過,我都說,這是老天爺給我的禮物,把我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