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人助旅行」?

(左起捷克-天主教、德國-新教、台灣-佛教(其實是佛道混和)、印度-印度教、約旦-回教、巴勒斯坦基督教、墨西哥-無神論者、荷蘭人-無神論者。


為什麼要「人助旅行」?

當你說
「我爬過艾菲爾鐵塔」
「我去過赫爾辛基」
「我參加過德國啤酒節」
        跟
「我在那裏有個朋友!」
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兩回事喔。

「我法國朋友帶我去他們教會朋友的BBQ party,一起喝cider看歐盟足球賽,法國對西班牙那場!」

(教會,法國新教徒多嗎? BBQ,你們烤肉都烤什麼?cider,這是法國人的酒嗎,怎麼做的?歐盟足球,法國西班牙的歷史恩怨情仇?你們有必要瘋狂成這樣嗎? )

「我的芬蘭朋友帶我去他們家的森林伐木,砍柴準備給冬天用,一整天的勞動後,在她家裡的爸爸親手蓋的桑拿裡一起做桑拿浴!」

(森林,你們家的?砍柴,不用電嗎?桑拿,你爸蓋的?等等!大家一起全裸?)

「我德國朋友帶我逛柏林,每次只要經過超市我們就會進去選不同的啤酒,然後他會跟我說他喜歡的啤酒,在超市裡幫我上啤酒課,各種啤酒不同的產地、品種和釀造方式,德國不同區域的喜好... ...

(德國,啤酒!他可以用德國人少見的熱情大聊七七四十九天!對!就是啤酒還有他們喝醉後做的蠢事!)

因為在某地有了朋友,你跟那塊土地有了奇妙的強烈連結,你會莫名地想要了解那塊土地上的所有的一切,你的好奇心停不下來!

為什麼你是這樣?

為什麼你們有這個?

為什麼你們不會這樣做?

為什麼你會這樣想?


你想知一切,因為那是養育你熟悉的人的地方。

你不再滿足於走馬看花,只想拍拍幾張照片,買買紀念品有個到此一遊的紀念,你想要真正的了解是什麼讓你們兩個這麼不同。

你想要真實,你想要補足你們認識前你沒參與到的他們的人生,你想要生命有交集,而不只是過客

余秋雨在「關於朋友」這篇文章裡提過:「平時想起一座城市,先會想起一些風景,到最後,必然只想這座城市里的朋友。是朋友,決定了我們與各個城市的親疏。初到一個陌生地,寂寞到慌亂,就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朋友。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突然見到一個朋友,那麼,時間和空間就會在剎那間產生神奇的蛻變。」

「時間和空間就會在剎那間產生神奇的蛻變!」

是阿,也就是因為朋友,才讓我們跟世界這麼親密,才讓這世界其他地方的事都有了意義。


開頭照片為在布拉格交換時,一群交換學生一起在捷克南部的公路旅行。我們晚上找不到旅館,在一個小鎮上教堂詢問附近落腳處,牧師看到我們的組合覺得有趣,一問之下才知道我們來自七個不同的國家、分屬不同宗教!還在他的要求下錄了一段難得的影片

NOC KOSTELŮ CHRUDIM 1.6.2012 - CO VŠECHNO SE MŮŽE STÁT

我喜歡這段影片,他提醒我世界很大,不同地方的人就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而且即使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說著不同的語言,不同性別,不同膚色,我們還是能夠尊重彼此、和平共處。

我尤其喜歡影片最末,Steven說他是無神論者時的一個口誤。

克語的詞會隨著說話者的性別做變化,荷蘭人Steven說他是無神論的時候,他誤用了女性的詞尾。

再也沒有比這個更正確的錯誤了!

因為他是來自阿姆斯特丹的同性戀阿

Peace!